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9)

2022-09-11 20:05:2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陈荣娣的故事,自從2003年上半年开始,陈元娣收养弃婴的事被传播以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在众多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下,庄文带的裂

陈荣娣的故事

自從2003年上半年开始,陈元娣收养弃婴的事被传播以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在众多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下,庄文带的裂唇终于完成了3次修补手术,讲话声音也清晰多了。2012年10月17日,我又来吉隆埔探望陈元娣,见小文带已13岁了,正读小学五年级。他已不再害羞,我给他钱他也不要,一副内向的性格。吉隆镇的妇联主席说,小文带就是好打游戏机。我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小文带很认真地听着,不停地点头。

2006年10月,我将陈荣娣的故事收入我的报告文学专集《沉重的翅膀奋力飞翔》中。书出版后,我带着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又去了一次陈元娣的家。陈元娣家里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家房子旁边那间倒塌了一半的厨房,已都由政府帮忙盖好。由于各界的关注和报道,姐妹俩的父母也知道了此事,他们都为自己当年的荒唐行为感到十分后悔。大女儿润月的生身父母想把孩子领回去,曾托人说情,先是说给3000元,后来又说给1万元。陈元娣问润月愿意不愿意回去?润月说不愿意。陈元娣就一口回绝了她家人。事实证明,经过这么多年和孩子相依为命,给多少钱都是无法分开她和孩子们的,她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骨肉。我问润月,问她想不想念自己的生身父母?她摇了摇头。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一睁开眼就只看到陈元娣这个母亲,对生母没有印象。雪妹的父母也想把她认回去,都遭到陈元娣的反对,雪妹也不愿意回去。陈元娣和孩子们一起走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老三小的情感已经融为一体了。

在陈元娣的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自己只有几件换洗衣服。但她非常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穷,也要让孩子吃好些穿好些,过得好些。省下钱为孩子置备衣服及日常用品。每年春节,她让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新衣新裤新鞋新帽子,高高兴兴过新年。

2007年,陈元娣被评为惠州市“十大好母亲”。拿到1000元奖金后,自己也舍不得做一件好衣服,买一点儿好的营养品来补身体,而是用这钱给3个孩子各买了一辆自行车,让孩子不再羡慕别人骑自行车去上学。除给文带做手术以外,这是这位母亲一生中最大的一笔生活开支了。不管为孩子付出多少,只要看到贴在墙上的孩子们的奖状,她心底就会产生一种骄傲。她现在所能想到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在不远的将来,孩子能关心她、孝顺她。陈元娣苦了一辈子,现在还苦,但她知道,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俗话说,先苦后甜,越来越甜,她现在心里踏实,自由。写到这里,笔者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从心里冒出了一句话:陈元娣的心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