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7)
陈荣娣的故事
说到小文带的裂唇,陈元娣说,她带着他去乞讨,历尽艰辛。
小文带已渐渐长大,非常活泼,但他有裂唇,讲话含糊不清,小朋友都不喜欢跟他玩儿。每当陈元娣看到小文带受了委屈在哭,她的心里都非常难受。自从她把他从纸皮箱里捡回来以后,看着他蹒跚学走路,看着他在一天天长大,她的心里就越来越难受。她下定决心,用她的话说:“就是咬姜呷醋,也要省下钱来为小文带做修补裂唇手术。”但是,就是她省吃俭用到不吃不喝,又能省下多少钱呢?她养鸡、养鸭、养猪、种菜,一年下来也积攒不了多少钱。离做手术的钱数还不到零头,时间不等人,做修补手术,孩子越大手术就越困难,实在没有办法,她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趁冬闲背着文带出外求助。
她把两个女儿托付给邻居照看,自己背着小文带,先后到黄埠、平海、港口、盐洲、平山及惠州等地。为了省下旅馆钱,她情愿露宿街边。当时已是隆冬季节,母子俩只能露宿在烂尾楼里、立交桥下、街道两旁。她就这样,常常紧抱着文带在烂尾楼坐到天亮。夜晚,四周静悄悄,只有寒风呼呼,天寒地冻,刺骨的冷穿透全身。她怕小文带冻着,用自己发抖的身子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12月的一个晚上,气温很低,刮大风下大雨,当时陈元娣带着文带乞讨到东平一带,等赶到西枝江桥下躲风避雨时,母子俩已湿透了,瑟瑟发抖。同样在桥下避雨的乞讨者,看着她母子俩可怜就说你干脆把孩子扔了吧,或卖给别人换点儿零钱,别再折腾自己了。陈元娣看了那人一眼,没说什么。陈元娣知道,说真的,这缺嘴孩子,连乞丐都不要,但陈元娣紧紧抱住文带,仿佛怕他们抢走孩子似的。
如果说陈元娣之前受到前夫的棍棒虐待是一种难,现在又是一种新的人生艰苦的磨难。几十岁的人了,为了这个有缺陷的孩子,四处乞讨。理解的还好些,不理解的,会说她,看她好手好脚出来乞讨,八成是为了骗钱。但好心人还是大多数的,她的善良和艰难感动了许多人,他们向她伸出温暖的手,在公交车上,一元两元塞给她的都有。有一次在港口镇,两位香港客人各给了她100元。两个多月后,她筹到了部分钱,又把一头牛卖了,还向别人借了一点儿,终于筹得近7000元。就这样,那天,她终于可以带着小文带去广州做手术了。医生为文带做了单边裂唇的修复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陈元娣要尽快带孩子回去做另一边的修复手术。但那时正好陈元娣的丈夫遭到车祸,做手术的事就被搁置下来。后来看文带在一天天长大,她的心里非常着急。润月和雪妹已经读书了,文带以后也要读书,不把嘴唇修补好就不能读书,不读书没文化就会真正地误了他一生,为了孩子的将来,即使再难,她也得下决心扛下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