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
陈荣娣的故事
从2002年冬始至2012年10月,笔者先后4次来到陈元娣的家,采访六十岁“当妈妈”的陈元娣。陈元娣告诉我,她本叫陈荣娣,但大家都喜欢叫她“元娣”,就只好这样了。说着,拿出一本小册子给我看。果然,小册子写着“陈荣娣”三个字。于是,2003年初我的第一篇纪实文学《陈荣娣和她捡到的三个弃婴》刊登在惠州文学上,用的是她的原名陈荣娣。
给他们一个家
2002年的初冬,我受惠州文学主编杨城老师的嘱托,前来吉隆采访陈元娣(在这里我只好用她那个媒体报道的名字了)。第一次来到吉隆镇埔仔村委荖埔村小组。荖埔村在广汕公路边,有一户极为普通的农家,“一”字形的三间低矮泥砖瓦房,右侧是一间低矮了一截儿的厨房兼猪舍,这是客家农村人家最为普通的格局。门前是一块小小的禾坪,用作晒稻谷柴草。不远处是两棵已干枯的有着几个枝丫的树,两树之间横挂着一条长长的用作晒衣服的竹竿。禾坪空地外有一条小路穿过田径通向外面的世界。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小屋里袅袅的炊烟和偶尔几声公鸡的啼鸣,让这小屋子充满了生气。
厨房门口,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正蹲在水池里搓洗衣服。一会儿,她把洗过一次的衣服拧干了水,把脏水倒掉,准备第二次搓洗。这时,从屋子里走出两个十一二岁左右、活泼、伶俐的小女孩儿,她们背着书包,准备上学了。一个小女孩儿说:“妈妈呀,我都说了这衣服我们会洗,你急什么呀?”
老人和蔼地说:“昨天你们做完作业都已深夜了,哪有时间?我洗了还不一样?怕不干净吗?快去吃早餐,吃了好上学。”
两个小女孩儿边说边抢过婆婆手中已洗干净的衣服,很快就晾到了竹竿上。
老太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溢着满足、幸福,溢满了怜爱。但她说话的声音似乎又有点儿严厉:
“快去吃早餐,锅头里有粥。”然后又朝屋里大喊:“阿文,缺嘴仔,还不起来呀,就你最会偷懒,又死睡。”
不一會儿,两个小女孩儿从厨房出来,要去上学了。这时,那个叫缺嘴仔的小男孩儿也从屋里出来了,他没有往厨房里走去,而是站在大门口,目送着两个姐姐踏在那条田径小路上走向学校,走向外面的世界。小男孩儿眼里满含羡慕,又充满着嫉妒。老太婆走过来,轻轻地拍着他的头。她理解他的心情,是该上学了,但她没有让他去上学。老太婆对小男孩儿说:“缺嘴仔,只要你听话,明年我就送你上学。”
其实,不是她不让他读书,有偏心,也不是缺嘴仔阿文带不听话,而是他天生的兔唇,一直说话不清楚。她已经含辛茹苦,想尽办法为他做修补手术。这种手术要分期做的,去年已做了嘴唇的一边,现在要做第二次,钱还在天边哩。她的心里一直苦着、担心着,但是缺嘴仔又怎么知道呢?他不知道这钱怎么来,只知道自己可能是不够听话,所以,尽管他这么小的年纪,妈妈无论叫他做什么他都去,都乐意,他会比谁都听话。听妈妈这么一说,他高兴了,说:“妈妈,我听话,今天我要做什么?”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