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4)

2022-09-11 20:05:2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陈荣娣的故事,一个小布袋,装了几套补丁加补丁的衣服,这就是她离婚后的全部家当,也是这样开始了她的人生漂泊之路。所幸,她长得高大,有的是力气,她决定卖力

陈荣娣的故事

一个小布袋,装了几套补丁加补丁的衣服,这就是她离婚后的全部家当,也是这样开始了她的人生漂泊之路。所幸,她长得高大,有的是力气,她决定卖力气维生。她漫无目的地走着,世界这么大,哪里才是她的家?哪一片土地能容她安身?来到增光,她走这家,串那家,问人要不要帮工。她做帮工,打短工,陈元娣吃苦耐劳,在增光人人称道,后来有一家人收留了她,她做了一年帮工。

1984年,经人介绍,陈元娣和吉隆镇埔仔村荖埔村民小组小她两岁的庄金城重新又组成一个家。两个人都到了这个年纪了,且都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对事情都看得很开,只要大家好好生活就行了,所以,婚后二人都没要孩子。庄金城开了一个修自行车的摊档,每月有一定的收入。陈元娣的能干是出了名的,她一个人在家耕了四亩田,耕田种菜、养猪喂鸡,里里外外一个人。农忙时他就回来帮工,夫妻俩感情还算合得来,家庭生活虽不算富裕,日子却过得舒心快活。

60岁她先后捡到三个弃婴

1993年3月的一天,陈元娣干完家务活儿,吃过早饭,又梳洗一番准备出门。迈出大门,见天空乌云朵朵,阴沉沉的,似要下雨的样子。她随手拿了一把雨伞,带几个鸭蛋准备去妹家(娘家)做客,因妹家媳妇生小孩儿了。同庄金城结婚以后,她在吉隆镇一个渔村认了一个妹家(即干妈)。妹家不远,就在村头的海边。妹家嫂炒了一碗姜酒双手递给她,接着又从里屋抱出一个刚生下的婴儿,对正吃姜酒的姑婆说:“姑婆,你帮我把这个小孩儿丢到海里去。”陈元娣见她态度认真,不像是开玩笑,就惊奇地问她:“怎么啦,生了女孩儿想不要?”“不是,她没有左手,令人好怕。”陈元娣埋头吃姜酒,很久没有吭声。她放下碗,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正在扭转着小脸儿,红红的小嘴正在吐着口水儿,两眼无知地看着花园(地方俗语),就对妹家嫂说:“不怕的,她长大以后会干活儿的。我不会帮你把她丢到海里去的,这缺德的事我不做。”但妹家人坚持要把刚出生的婴儿塞给陈元娣,求她把小家伙丢到海里去。

陈元娣颤抖的手抱着这个幼小的生命,她脸蛋儿红扑扑的很漂亮,另一只没有下肢的手腕露出半个红红的肉团。此时她水灵灵的眼睛正在望着陈元娣,看着这未知的世界,惹人怜爱。一股母爱之心油然而生,这么可爱的孩子怎么忍心将她丢到海里去?于是陈元娣对妹家人说:“你们不要我要,我来养大她。”妹家人没说好,也没说不好,只是呆呆地看着她抱着孩子迈出了家门口。

陈元娣自信地对我说:“小孩子长大很快的,她长大后会帮我的。”那年,陈元娣差不多60岁了。她把孩子抱回了家,丈夫回来后看见孩子也非常高兴,他也很疼爱她,他们为小女孩儿取名润月,因捡她时是闰月,随丈夫姓庄。夫妻两个手忙脚乱地买来奶粉,又抱又喂,又换尿布,十分怜爱,年过花甲的他们对孩子既熟悉又陌生。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