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8)
陈荣娣的故事
俗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想,陈元娣已经七十多岁了,像她这样年龄的人,不管城镇的、农村的,早就在享受晚福了,或每天去公园溜达溜达,或与老伙伴们打打扑克、玩玩麻将,即使不享福,起码也用不着如此天天劳累奔波。社会上说她什么话的人都有,有的赞扬她心地善良,积德,好心有好报;有的则说她是自己找苦来受,甚至有人说她神经病。不管别人说好说坏,她一概不理,认准了,要为小孩儿筹到做第二次手术的钱,她说她很有信心。
爱心,让社会和谐美好
陈元娣的爱心,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那是2004年8月31日,这是学期开学前一天,陈元娣正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县妇联主席等一行来到她家,为孩子们送来了新书包,带来了热心人赞助的2100元。当天,吉隆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也来了,他们在陈元娣家里开了个现场办公会。镇政府决定全免3个孩子至六年级的书、杂费,同时发动全社会捐助为小文带做裂唇修复手术筹集费用。镇政府还表示将全力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困难,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补助,使她家每季度能领到近300元的生活保障金。
社会上善良的人还是很多的,许多热心人还主动联系市、县妇联,要资助小文带做兔唇修补术。黄埠镇女装时尚鞋创始人李炳好先生听到这件事,心里很难过。他一把年纪,身体又不好,但他不顾疲劳,特地从黄埠来到吉隆镇政府,将5000元钱交给镇妇联主席张蕙兰,并再三郑重交代这钱是为小男孩儿做兔唇手术用的;惠州市区某公司朱先生也主动联系妇联,承诺将全力赞助3个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当场捐款1500元作为孩子新学年的学习费用;吉隆凯旋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要帮助解决3个孩子的读书费用。现在,陈元娣真正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社会没有遗弃他们,人们的爱心行动,让这个家又明亮起来。社会因为爱的滋润而变得和谐美好。
2004年11月的一天,笔者又来到陈元娣的家,与她做了长时间的座谈。她告诉我,她又带小文带去广州做了第二次唇裂手术。现在小文带术后恢复很好,讲话也较清楚了。陈元娣把小文带拥在怀里,又跟他开玩笑:
“缺嘴仔,你这么怕见笑(害羞),讲几句话给阿姨听。”
小文带害羞地望着我,乖乖地叫了声“阿姨”,声音似乎还有点儿含糊。小文带说完,就跑到一边望着我,见我也看他,他又害羞地转过头去。我的心里顿时难受无比,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心里堵着。13年来,3个孩子与陈元娣相依为命,在他们眼里,陈元娣就是他们的妈妈,他们也是陈元娣的希望。13年艰难的相守,已让他们的情感难于割舍,融为了一体,这里蓄满了人间最无私最真诚的爱。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