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2)

2022-09-11 20:05:2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陈荣娣的故事,你还要我说呀?你自己知道的。 小孩子能做什么呢?不外乎就是扫扫地,喂鸡、喂鸭、喂猪,还有就是看好这个家,有时跑跑腿儿而已。 老太婆看着这三

陈荣娣的故事

“你还要我说呀?你自己知道的。”

小孩子能做什么呢?不外乎就是扫扫地,喂鸡、喂鸭、喂猪,还有就是看好这个家,有时跑跑腿儿而已。

老太婆看着这三个听话的孩子,是自己把他们一口一口地喂大,这么艰苦的路都走过来了,辛苦即将过去,此时,她心里甜甜的,觉得很安慰,这一刻她把所有的辛苦都忘掉了,只觉得心里好踏实。这一天又这样开始了。

50岁的陈元娣和丈夫离了婚

1935年,陈元娣出生在惠东县沿海一个渔民家庭,全家的生活靠父亲出海打鱼为生。陈元娣家在岸上没有一间房子,只有一只破船,一张破网,被人称为“蛋家”。虽然陈元娣的父亲风里来,雨里去,但命运完全掌握在老天爷手上。天气好,就能打到鱼,有了鱼,便可以拿去岸上换点儿米什么的。天气不好,刮风下雨,随时都有被葬身大海的可能。陈元娣的父亲,劳碌奔波一辈子,终年在大海中挣扎,就想让家人有一餐饱饭不至于挨饿。但是,父亲始终改变不了这种命运。他生下了八个子女,以为多个人多个帮手,生活就会好起来。但是他想错了,在那个社会,自己都难于养活自己,子女多就让这个家雪上加霜了。陈元娣家里总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米缸从未有过隔夜粮。兄弟姐妹个个饿得前胸贴着后脊梁,几年间,他们兄弟姐妹被卖的被卖、饿死的饿死,最后只有陈元娣幸存活下来。她9岁那年,父亲几天打不到鱼,父母亲再也不忍心看到女儿被活活饿死,最后说出了那句让她一生也忘不了的话。

父亲说:“阿娣,你想不想吃饭?”

元娣点了点头。父亲含着眼泪,声音哽咽着:

“阿爸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可以让你有饭吃。”

她跟着父亲,来到了多祝的黄锦滩。父亲忍痛把她卖到增光黄锦滩一户农民家里做童养媳。

后来她才知道,卖她不久,父亲就饿死了。父亲死后,母亲也改嫁了。母亲改嫁后,又生了一个男孩儿。不久,母亲也病死了。

至此,一个好好的家就这样消失了。她在世上就再也没有亲人了,也就是没了外家人。陈元娣的心,比黄连还要苦。

我看着陈元娣声音哽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了,一个大家庭,由于没饭吃,就散了,从此骨肉分离,永远也见不到了。

陈元娣从海边来到多祝,当了这家人的童养媳。童养媳是旧社会穷人家一种最无奈的婚姻,然而又是双方父母你肯我愿的交易。卖女的是因为养不起又想丢下这个负担,比让她死去好多了,对买方来说,其实是买个廉价的小劳动力,待她长大后不用聘礼即可以完婚,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也是合算。陈元娣小小年纪,在这个新家里什么活儿都要干,挑水、洗衣、割草、喂猪等,她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是,老天让她得到了一种精神,她那刻苦耐劳的精神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