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3)

2022-09-11 20:05:2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陈荣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穷苦人翻了身。土改时,她18岁了,正是她该完婚的年龄。可是陈元娣那个童养媳丈夫说,新社会提倡婚姻自主,他不娶童养媳,他已有恋

陈荣娣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穷苦人翻了身。土改时,她18岁了,正是她该完婚的年龄。可是陈元娣那个童养媳丈夫说,新社会提倡婚姻自主,他不娶童养媳,他已有恋爱对象了。

解放了,新社会了,生活本该对陈元娣露出笑脸,既然对方自由了,她也该自由了。男方可以自己做主,她也可以做主,找个自己爱的人嫁了。但是她不能,一种旧的传统势力,又把她推向另一个火炕。黄锦滩这家人说,经人介绍,但实际上陈元娣又被卖到增光镇的一户姓涂的人家做老婆。

陈元娣告诉我,她嫁到涂村后,丈夫脾气很不好,经常喝酒,喝醉了就对陈元娣拳打脚踢,经常把陈元娣打得头破血流。陈元娣和其他也是受害的女人一样,只能忍!死忍!其实女人,真正想离婚的少之又少,到要走离婚这一步的是实在万不得已啊!

陈元娣没有娘家,在这世上她已经没有亲人了,有苦向谁诉?有谁会替她说话?陈元娣就这样忍受着。三十多年,身上不知留下多少伤痕,别人不知,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了,恪守着一个女人的妇道,勤劳、忍耐和生儿育女。先后为夫家生下了四男四女八个孩子。

在她四十多岁那些年,丈夫脾气更坏了,骂她打她如家常便饭,稍有不高兴,提起棍子或扁担就朝陈元娣的脑袋打去,有时连担杆也打断了。陈元娣顿时头破血流,血沿着头一直往下流,陈元娣的脸上、衣服上都是血。左邻右舍谁都不敢吭声,只好用黄烟丝帮她止血。比我们在電视上看到的酒鬼更凶残,更失去理智。陈元娣的忍受终于到了极限,心想,就是死也不能死在他的棍棒底下。

陈元娣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非被丈夫打死不可,她不想死,新中国刚刚成立,好日子才开始,她要活下去!她很勇敢,虽然她已经五十多岁,她还是要求离婚。她一次又一次地向政府、向法院提出离婚。政府和法院的办事员不相信他们感情不好,他们问陈元娣:感情不好还能生这么多孩子?最后还是调解不准离婚而告终。法院的官老爷,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别人家的经他们又怎么能念得懂呢?她不甘心,过半年她又向法院起诉,如此这般不知反复了多少次,每次离婚不成,回到家里都会遭到丈夫更残酷的棍棒“侍候”。

陈元娣边干活儿边与我交流。她告诉我,面对这个家,她的心早就死了,她豁出去了,干脆每个月都到法院去,有时隔几天就去。经过四五年的扯皮奔波,她终于离婚了。

女人真不容易啊!她知道,离了婚,自己没有娘家,天大地大,都没有一寸能让她安身落脚的地方,生活就更难。但陈元娣不走这一步,又能走哪一步呢?陈元娣无可奈何,无可选择。

离婚就必须离开这个家。陈元娣的大儿子二儿子已经结了婚,大女儿也出嫁了,这骨肉情实在是难舍啊,她每晚都睡不着,这里毕竟是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啊!但不走,这样挨打受骂的日子何时是个头?都已经做了阿嫲(奶奶)了,还要遭丈夫的打骂。她决意要走!虽然婚姻法规定女人离婚后可以不离家,但她决意要离开这个家,她不想再见到他。她让7岁的小女儿跟她走,但女儿不肯。她没有怪女儿,她还小,她还不懂妈妈的心。陈元娣同时也想到,自己一个人,不知道要流浪到哪里,自己还好说,但女儿还小,怎么办?最后她只身离开了这个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一个她用尽全部心血经营的家。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