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给他们一个家(6)

2022-09-11 20:05:24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陈荣娣的故事,70岁的她为三个弃婴历尽艰辛 陈元娣夫妻俩的生活本来还过得去,俩人做俩人吃,现在增加了3个孩子,要腾出很多时间来照顾孩子,劳动就减少,收入也

陈荣娣的故事

70岁的她为三个弃婴历尽艰辛

陈元娣夫妻俩的生活本来还过得去,俩人做俩人吃,现在增加了3个孩子,要腾出很多时间来照顾孩子,劳动就减少,收入也随之减少,而开支就增大了,要用钱的地方也多。婴儿无母乳就必须用牛奶代替。她买10元一包的奶粉兑葡萄糖喂她们,两个月后又用米粉煮成糊状喂食。陈元娣感叹地说:“这姐妹俩也真好带,她们吃饱后不但从没有过半夜醒来哭闹,到现在也还没去过医院,这是天生成的。”她感叹人生的命运有时也很公平,小姐妹离开生身父母,仿佛她们知道,在这个没有血缘的“妈妈”家里,不能太淘气,不能吵醒大人。“这是天生成的!”怎样表述陈元娣的爱心,她一句话就包括了全部。她陈元娣不就是这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吗?她虽然没饿死,但也饿够了,苦够了。

为这几个孩子,她花尽了近十年的积蓄。为了这几个小孩儿,夫妻俩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耕田、种菜、养鸡、养狗等,每天要忙到半夜才能睡觉,凌晨3点就得起床。丈夫庄金城仍然在吉隆墟摆摊修理自行车,陈元娣仍在家里干农活儿,只是现在又多了三张嘴,除一日三餐要打理外,还得挑担上街卖青菜以帮补家用。由于家里没有耕牛,农忙时节陈元娣就先去给邻居帮忙作为换帮工,以换取邻居家的耕牛来犁自家的田地。村委副主任杨佛丁告诉我们,现在荖埔村已经没人耕田了,陈元娣很能干,她还在耕田,而且耕两造,两造都是种稻谷,田还是租来的,每年租金一担稻谷。

日子虽然艰难,如果平平安安这样过下去也就罢了,再苦再累也挺得过去。但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初,丈夫庄金城不幸被摩托车撞伤头部,有些轻微脑震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他再也不能去开修单车的摊档,并且和陈元娣分开居住。我们那天去他家时,他已经受了伤,在隔壁屋子躺着,这样一来抚养孩子、家务、种田、卖菜等,找钱供养孩子上学的费用等重担全都落在陈元娣一个人的身上。她更难了,负担更重了。可是,不管有多困难,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把孩子送给别人或送到福利院去。她认为自己既然抱养了这几个可怜的弃婴,就得负起责任。这么多年来,她已经和孩子们有了很深的感情,一天不见他们就着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们也在一天天地长大,她仿佛看到了希望。陈元娣噙着泪告诉我,她原本身体很好,但如今岁数大了,体力大不如以前。从去年开始,她成天这痛那痛,腰酸腿软。讲话的当儿她撩起裤脚,露出肿胀的部位,不时捏背又敲手臂,嘴里还轻轻哼着。捏着捏着又说:“幸好这两个大的已经十来岁了,会帮我做点儿家务,如喂鸡、剁菜等。”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