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61)
河洛谣
“胤儿,按照古代的墓葬格局,一般是‘头枕山,脚踏水,在巩县,不应该是头枕嵩山、脚踏黄河吗?你怎么搞颠倒了?”
“父亲,我采用的是‘倒葬法,让您头枕黄河、脚踩嵩山,儿子的意思是只有蹬住山,才能站得稳,宋朝的江山社稷才能稳固;头枕黄河的方向,是苍茫大地,是天下苍生,只有依靠天下苍生,天下才能永安,永昌。”
“胤儿,你不是想把京城迁往巩县吗,怎么迟迟不见行动?”
“父亲,迁都之事一直未忘,只是为统一中原,连年征战,所以才没有行动。”
“巩县确实是个好地方,这里北有黄河,南有嵩山,西有黑石关,东有虎牢关,风水奇佳,地勢险要。更重要的是,自中华文明开启三千年来,中原文化一直领先华夏大地,而巩县,又是中原‘眼睛珠之地,这方百姓,深得吾华夏文化之精髓,那就是‘华夏之心,永向一统的汉唐基因。因而,这方百姓民心向往一统,民情呵护一统,民意聚注一统。孩子,我在这里,每天都有百姓来焚香祭奠,和我聊天,念叨你扫平天下、一统天下的好处。”
“父亲,都是您和母亲教导有方,儿子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
在父亲陵前的神道上,赵匡胤缓缓地走着,内心汹涌澎湃,看着眼前高大的陵墓,又想起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父亲教自己练棍那段时间,不管下大雪,还是刮寒风,一天也不能耽误。赵匡胤知道,习武之人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也很勤奋。记得刚开始那段时间,累得晚上尿了几次炕。后来,母亲怕他再尿炕,每晚上都要叫他。记得有一次,他练得兴起,一不小心,一棍子把自家的一只姥蛋比较勤快的母鸡打得一地鸡毛,血肉横飞。气得姐姐责骂他,母亲要收拾他,父亲反而哈哈大笑,替他说好话。
后汉乾祐年间,父亲随军征伐王景于凤翔,适逢蜀兵来救援王景,后汉军与后蜀军在陈仓交战。刚一交战,父亲就被敌箭射中左眼,但他不顾疼痛,奋力抗敌,最终击败对手,因此次战功升为护圣都指挥使。父亲对他说:“在战场上,只有抱着不怕死的劲头去打仗,才能击垮对方,打倒敌手。”赵匡胤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都得力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后周显德三年,父亲带兵征扬州,与后周世宗柴荣在寿春会合。寿春城中卖饼的人家所提供的饼又薄又小,柴荣非常生气,带了十几个手下准备要去杀死那户人家,是父亲执意劝谏,救了卖饼人全家的性命。后来,后周皇帝又追赠爷爷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官爵。最后,父亲官至检校司徒,与赵匡胤分掌禁军,地位非常高。父亲病逝后,被追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赵匡胤知道,父亲的官职之所以不断升级,除了他的胆量和忠诚外,还来源于他的与人为善,他的人格魅力。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