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节选:《河洛谣》(16)
河洛谣
趙匡胤在树下凉快了一会儿,得到“凉茶”的滋润,慢慢苏醒了。这时,渔娘的心彻底放下了,其实,赵匡胤这病不是她说的那么轻松,是比较严重的,救治不及时要出人命的,当时她怕吓着杜氏,故意那么说的。
赵匡胤睁开眼睛,渔娘的面容在他眼前渐渐清晰,黑葡萄似的大眼睛,白里透红的脸蛋儿。赵匡胤以为是在梦中,使劲儿眨巴了几下眼睛,眼前什么也没有了——渔娘看到赵匡胤醒来,死死地盯着自己,不好意思地站起身走开了。
杜氏惊喜地叫道:“胤儿,你可醒了。”
“娘,这是哪儿?”赵匡胤挣扎着坐了起来。
杜氏看着渔娘的身影,说:“胤儿,咱这是在姑娘家里,是姑娘救了你。”
渔娘也没回头,搬个梯子爬到上院,然后把梯子抽上去,直接回到了窑里。
“跨哒、跨哒”的织布声传了出来。在赵匡胤听来,织布声是那样的悠扬,那样的舒服,那样的好听。
“娘,她叫什么名字?”赵匡胤着急地问道。
杜氏摇摇头,有点儿愧疚,当时只顾担心赵匡胤的病情,没顾上去打听人家过多的讯息。
“姑娘,姑娘——”任凭赵匡胤在下院喊叫,回应他的只有那单调的“跨哒、跨哒”的织布声。他想上去,没有梯子,干着急没办法。
赵匡胤的身子还很虚弱,不便久留。杜氏说道:“胤儿,人家姑娘家,不便露面,为娘看就算了,咱们还是回去吧。”
离开的时候,赵匡胤把随身的一个玉佛放在柿子树下的石桌上——他和母亲身上都没有带银子,唯一值钱的就只有这块玉佛了。
赵匡胤母子骑着玉龙驹离去的时候,渔娘从窑里出来了,望着小路上扬起的滚滚尘烟,轻轻叹了口气。萍水相逢,她叹什么气呢?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时候,一群鸽子带着哨音从北方飞来。哨音越来越响,越来越亮。这些鸽子都是家鸽,大约有十多只,有灰的,有白的,有黑的,它们在“文武院”上院上空盘旋一圈儿,然后徐徐降落在文院一角的鸽棚上,“咕咕咕”“咕咕咕”,兴奋地叫着,好像今天哪个姐妹要出嫁似的。
占山当老大渔娘遭了难
“铁钩担”为古驼岭一带的百姓争得了土地,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尊敬。见面热情问好,烧水敬茶;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去孝敬他,送鸡蛋送核桃,都是在当时来说比较稀罕的东西。时间久了,“铁钩担”觉得是理所应当,觉得自己是当地百姓的大救星,要不是他,没有土地,他们还不跟树上的蝉一样吃风屙沫?若不是他,不说黄河北岸的人不来闹腾,就是方圆百里的山大王也不敢来惹是生非。这样一来,“铁钩担”就有了骄横之心,每天享受着土皇帝的快乐。对谁稍不如意,看哪个不顺眼,非打即骂,有时候还强取豪夺。这样一来,大家对他的尊敬变成了害怕,变成了仇恨,恨不得他出门一跤跌死,吃饭一口噎死,放个屁把脚后跟砸掉。哪家孩子闹人了,哄不住,家长若说一句“铁钩担来了”,这个闹人的孩子立马会噤若寒蝉,一声也不敢哭了,比大灰狼来了都厉害。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