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海外文选:德意志式的歌哭(2)

2022-10-14 21:32:40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歌哭的河谷,事后和书展集团的主席尤根博斯讨论,他说企业也是有血统的。具体到某家公司,这种血统既来自自己的经营传统,也来自民族的商业文明。德国也并非每

歌哭的河谷

事后和书展集团的主席尤根·博斯讨论,他说企业也是有血统的。具体到某家公司,这种血统既来自自己的经营传统,也来自民族的商业文明。德国也并非每家公司都是这样,但整体上德国的商业文化重视诚信。这又和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相关。德国人有良好的读书传统,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2016年,德国人均购书12本,比2015年还有增长。一个热爱书的民族,文化传统必然深刻地影响其商业诚信。博斯的话虽有道理,但意识中的民族优越感,仍然隐藏不住。

15世纪中叶,古登堡( Gutenberg)在法兰克福附近发明了活版印刷,并用此项技术印制了第一本图书。16、17世纪,法兰克福因此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图书贸易市场。如此巨大的图书交易,首先是由德国读者支撑的,然后逐渐辐射到周边的拉丁语国家。“二战”后,德国书业协会创办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功能定位于图书版权的国际贸易。然而就历史而言,成品图书的国内交易,对德国文化和民族素质有着更深邃的影响。德国家庭有一个传统,书是不准放在脚边的,那被视为对书的大不敬。一部书,在生活中被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这在其他民族应不多见。

我去海德堡( Heidelberg),首先是冲着印刷机,其次才是那座美丽而传奇的古堡。

一个做出版或印刷的人,对海德堡印刷机,一定又爱又恨。这家19世纪中叶创办的印刷厂,一直行走在全球印刷机械的最前列,它的产品迭代史,便是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史。近两百年过去,现代印刷业的重大技术,几乎没有一项不出自海德堡;印刷机的革命性机型,几乎没有一台不出自海德堡。长于制造业模仿性转化的日本,跟着海德堡跑了几十年,如今依旧掉在后面气喘吁吁。海德堡总能将材料、机电、传感乃至数字技术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吸收到印刷机械的革命性设计中去,以自己过人的加工工艺和恒定品质,占据了全球接近五成的市场。只要用过海德堡设备的工人,大抵都不愿再用别家的设备。爱不释手而且无可替代,这使海德堡设备维持着极高的垄断利润。海德堡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也很古老,但海德堡让它在每个时代都管用,始终以前瞻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领跑行业,便把自己养成了一头吸金的怪兽。简单测算,全球印刷行业接近四十亿欧元的利润流到了这里。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优质的机械推动了全球

出版传媒业,进而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传承与知识传播。

在海德堡的厂房里,我目睹一枚普通的螺钉如何经过数十道工序,最终拧紧在一台机器上。这些螺钉钢材的选择,硬度的增强,螺纹的加工,电镀的防腐,最终必须达至一个目的:直到整台机器废弃,螺钉都不能锈蚀、磨损和松动。这便是所谓的德国制造。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