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沧桑:先祖别离,数经庚子劫 后代重逢,再续百年缘(16)
庚子诺
黄济雄脸色倏变,道:“什……什么……普济寺?”
石匠道:“这座庙就叫普济寺,您不知道?”
黄济雄转身就走,他冲出山门,抬头一看门楣上的木匾,只见黑漆木匾上三个鎏金大字“普济寺”。
黄济雄惊呆了!自己抛弃“普济丹”,却入“普济寺”,这是命中定数?
从此以后,山门上这“普济”二字,天天提醒着黄济雄,让他做梦都梦见千里之外的潇水河,梦见朱普堂!他在心里千百遍地问自己:朱不离黄,黄不离朱,难道朱黄两家就这样永远分开了吗?
第四回 银丹蒙尘无音讯 金丹南下寻全方
两千年前,秦始皇督军五十余万人,开山劈石,修建了六十里长的人工运河——灵渠,沟通了湘江和珠江,从此,湖南广东两地人员来往,免去长途跋涉之苦,商贾货物贸易,得享舟船载运之便。
两千年后,一叶扁舟,顺潇水而下,船上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客人,内穿一件灰色长袍,外罩一件淡蓝色琵琶襟,精明干练,刚毅沉稳。这人就是朱普堂的儿子朱承善,他带着父亲的期望,毅然登舟,准备入湘江,经灵渠,奔赴广东,去恩人马怀山生前的居住地寻根探秘。他这是第二次奔赴广东了,每一次登上轻舟,他内心就如滔滔江水,思绪万千……
黄家人走了,也把银丹的配方带走了。专治瘴疠的普济丹是由金、银二丹组合而成。没有了银丹,金丹还有效吗?父亲和他做过尝试,把金丹无偿地送给病人,让他们试试。病人服药之后,起色不大。那一年发瘴疠,潇水两岸死了不少人。父亲和他束手无策,黯然神伤。
父亲曾经让他出去找过黄家的人。他找了几年,走遍了湘江两岸,也没有发现黄家人的影子。
每到祭祀之日,父亲都会对着马怀山的灵位潸然泪下,伤心不已。朱承善看见父亲悲伤的样子,很是难受。有一天,朱承善道:“爹,马爷爷不是郎中,普济丹的配方绝不是他写出来的,那两张配方,一定是别人给马爷爷的。”
朱普堂连连点头,道:“此话有理!”
朱承善道:“那么,是谁给马爷爷的?偏方药效竟然这么灵验神奇,那人把偏方给了马爷爷,他手上肯定也留了一份。”
朱普堂连声道:“定然是!”
朱承善继续道:“普济丹现在是分金丹和银丹,其实,分成金丹和银丹只是一种形式,我估计原来可能是一张方子,一种丹药。马爷爷为了让朱不离黄,黄不离朱,这才把一张偏方分成两张,一种丹药做成金丹和银丹。普济丹这么灵验神奇,以前肯定有人用这偏方给人看过病,也肯定有病人吃过这种药。人过留声,雁过留影,我想,一定有人知道这个偏方!”
朱普堂两眼放光,道:“对对对,只要找到这人,就能知道银丹的配方了。只是,这人是谁?无名无姓,怎么去找?”
相关阅读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