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二十四节气之美(3)
二十四节气中的母爱
跪拜后,母亲便将折好的红纸条,教我们用毛笔字写“新春开笔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并在字条下面各自写上自己的名字。母亲说:“这是新年第一次开笔写字,一定要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并且将这张红字条保留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再看你写的字,进步了多少。
长大后,我在《温州竹枝词》中读到过此风俗:“新正开笔纸条红,端楷簪花墨更浓。四季平安民物阜,百年不见战争功。”心中不禁感念母亲是这个风俗虔诚的传递者。
正月初一,我家和别人家不同的是,全家人都要吃素斋。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母亲是它忠实的执行者。八样素菜分别是花生饼、豆腐鲞、鲜豆腐、白菜芥、熟豌豆、紫菜、黄花菜、黄豆芽,中间一盘是红年糕。直到20世纪80年代,素菜才改为蘑菇、香菇、嫩竹笋、黑木耳等。要等家人全到齐,方可入席。每人面前都放着一个小酒盅,无论如何都要倒上一小盅黄酒。
正月里,母亲讲究“红”色,食具的碗、盘、筷子等都是红色。每样的素菜和红年糕上,都要撒上几绺鲜艳的红萝卜丝。这些精致的碗、盘、茶杯与酒盅等用品,都是母亲的陪嫁品。鲜红的高脚碗与高脚盘都是江西景德镇产的上等陶瓷。一样样食物,摆放在红彤彤的碗盘里,显现出隆重喜气的祥和气氛。
在我们乡里,有着正月初一到初五,凡来家的客人都要给备些点心待客的习俗。母亲做的点心有两类:一类是素食,一类是荤食。素食与荤食的主料,是面条或者米粉丝,区别在于点心的浇头。素食点心的浇头是豆腐鲞、黄花菜、黑木耳之类;荤食的浇头是虹仁、鳗鱼鲞片、荷花蛋、目鱼干等。
来的客人大部分喜欢吃荤食,也有的个别客人爱吃素食。邻居的孩子往来,也要相互送糕饼糖果之类。正月初一到初五,母亲吩咐我们不要随便到邻家串门,万一人家拿不出礼品送你,会感到不好意思的。母亲的善解人意至今令人难忘。但是,她非常欢迎别人家的孩子到家里来做客,并且热情地请他们喝茶,送糖果。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会为人处世,她要求我们逢年过节,待人要讲和气。即使遇到仇人,也要脸带三分笑容,千万不能冤生孽结。
正月里要饭的人很多。凡是来要饭的人,不管衣服穿得如何破烂,母亲都称他们为“人客”。肩挑着关公刀,刀钩挂着六片干竹笋片的打卦人,母亲称他“打卦先生”;有唱门头小鼓词的,母亲称他“唱词先生”;也有唱道情的称他“唱道情老师”;唱龙船的称他“唱龙船人客”……只要这些人一出现在门口,母亲都会叫我用小酒盅,量半盅米给这些要饭的人。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她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们。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