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二十四节气之美(2)
二十四节气中的母爱
立春时辰一到,母亲叫我和哥哥以及堂兄弟姐妹们,先点燃正堂的柴料,然后再分别点燃后堂、灶房、卧室的柴料。为了防止火苗乱窜,母亲吩咐我们在火堆旁放一盆清水,小心看着火种。柴料燃烧过半,母亲给火堆撒上一点儿雄黄,浇上一小杯烧酒。此时,艾草、樟木、杉木、紫柴等散发出来的浓烈香气,夹杂着雄黄、烧酒的气味,弥漫了整座四合院。母亲指挥大家从火堆里跳来跳去跳三圈。母亲说,跳过樟树枝,一年四季,大吉大利,一能辟邪,二能做事顺利。
“燂春”仪式结束后,母亲泡了一碗浓茶,吩咐每人喝一口燂春茶。碧绿的茶叶,漂浮着两三朵白菊花,映衬着十几朵金色的桂花。喝了一口,立马浑身有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母亲说:“喝了燂春茶,一年四季风雨都不怕。”
母亲认为,立春时,有一股周而复始的绵绵阳气,盘旋着上升,驱散着冬天残留的阴气。立春时辰的“燂火”,能承接地下盘旋上升的阳气纳入住宅,能使住宅人家一年四季阳气旺盛,六畜兴旺,家运亨通。“燂春”之后,母亲指着灰堆下一滴滴的水蒸气珠,深情地说:“这是被燂春火气冲醒后,冬天留在地下的冷汗!”
记得那年立春时辰,一只三色猫从楼上绕梁而过,叫了三声。母亲惊喜不已:“燂春遇猫叫,是吉祥好事!”三色猫绕梁而叫,更是极好极好的事。那年农业丰收,父亲肺疾康复。母亲更是深信“燂春”给农时与家庭带来了好运,她的好心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大宅子里的每个人。
母亲是我童年的偶像。
我总觉得她说的话比父亲说得对。父亲虽然在我们乡里有着很高的威望,且广识博闻,但他对母亲做的这些有些神秘仪式的行为并不赞成。父亲身上自有一种大家长式的威严,平时很少待在家里,我一看到他总是敬而远之,要不就躲而避之。直到大了,我才理解了他这种沉默如山、大爱无言的父爱。
燂春之后,母亲从鸡窝里取出一支艳丽的鸡毛,示意我们用小嘴对着鸡毛轻轻地吹气。她说:“鸡毛飘飞的方向,就是春风的方向。”小鸡毛总是悠悠地朝着东方飞着。母亲说:“东风就是春风。”
立春到,东风吹,百草要回头。
农民在立春那天,要举行立春开垟的仪式。堂兄是生产队里的计划员,他不识字,也从不看皇历。在立春前两天,母亲会告诉他,过两天就是立春了,到了立春必须放鞭炮以示农事開垟,保佑一年吉利。开蝉后,社员给春牛披上红花环,给黄牛喝酒,赶着黄牛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田野。
春节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鸡叫头遍,母亲就起来烧好了饭菜,早早地等着我们起来。“正月初一起得早,一年四季天天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放开门炮是父辈四户家家轮流的。轮到我家,都是由哥哥去放鞭炮。三声大炮响过后,接着是一串百子炮。开门炮放完,前大门打开。母亲要我们到正堂给祖母的遗像跪拜。跪拜时不能说话,要庄重严肃,头要叩拜到地。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