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张伟超的梦想(2)

2022-09-11 19:58:3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张伟超的梦,就这样,张伟超边学习边写,边写边学习。他完成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酒吧》,便向《江门文艺》投稿。但未被采用,只提出意见。失望的张伟超似乎又看

张伟超的梦

就这样,张伟超边学习边写,边写边学习。他完成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酒吧》,便向《江门文艺》投稿。但未被采用,只提出意见。失望的张伟超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的信心又树立起来。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张伟超都在电脑前忙乎着,好几次母亲催他吃饭,他嘴里应着“好”,身子却没挪位。晚上,夜深人静,他仍然没有离开电脑,父母催了一次又一次,他仍是嘴里应着身子没挪位。看着残疾的儿子这么勤奋,父母经常内心发出无奈的叹息!

终于,2003年7月,他在《江门文学》发表了处女作《诚挚的爱,来自老板的心灵深处》,是一篇言情小说,记述了一个外来打工妹与老板之间的一段情感纠纷,情节动人。这篇短篇小说的发表对他鼓舞很大,此后,他为自己取笔名“凌云”,走文学路正是他的志愿,“壮志凌云”还包括了他的满腔热情,“天生我材必有用”。

2017年春天,我到龙门采訪农民画家,两天的采访,时间很短,但我还是在晚上抽空到龙田镇邬村去看张伟超。自强自立的张伟超,已经和父母在这里办了个养鸡场。现在父母老了,三十多岁的青年盲人张伟超是主要劳力,体力活儿靠他摸索着干!幸亏,现在科技进步,2006年,他做了青光眼手术,现在有一只眼睛视力达到0.2。

张伟超的父亲在县城工作,为了小孩儿读书方便,他们在龙门县城借住在伯父家里,他们在农村的十多亩地都差不多要荒掉了。现在父亲也退休了,有许多空闲,他看到许多农户在农村发展得都富起来了,就提出,家里已经种有连片年橘,不如回家再租八亩田连片种年橘和养鸡。大家同意。于是,张伟超与父母利用二十多亩地在家里办了个养鸡场。养的是龙门县驰名的三黄胡须鸡,并且采用种养互利的经营模式,种上水果、蔬菜、番薯等农作物。如此,养鸡产生的鸡粪发酵后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收成后则用于鸡的吃食,既节省了成本,又养出了品质。

龙门到龙田镇邬村的路还是挺远的,龙门文化馆派了一位女干部陪我去。我们租个三轮车一路行一路问,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张伟超的新家建在邬村村委十屯村1号。房子很漂亮,似别墅,很大气。这是盲人张伟超靠自己劳动的结果。家的对面就是鸡场,张伟超劳动也很方便,笔者很佩服张伟超的父母,为了儿子想得如此周到。

我们的到来,“惊动了”整个鸡场,恰好傍晚,那些本地龙门三黄胡须鸡正在争相落笼,见有客人,就咯咯咯地叫个不停。他父母见我们来了非常高兴,要做饭给我们吃,可惜我们已经吃过饭了,否则,非吃焖鸡饭不可。张伟超对我说,林亚姨带两个我养的鸡回去吃!被我一口回绝:我去采访怎能带着鸡啊!被人笑话了!更让我感叹的是,中国人富起来了,连贫困山区的农民都住上了新房。真是劳动致富啊!但残疾人劳动致富要比正常人付出多一半的努力!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