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散文小辑:孤臣泪,双泪眼(18)

2022-09-11 20:08:03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孤臣泪,但李鸿章老于世故,深谙官场,对待变法维新,以及太后和皇帝的关系,一定是小心翼翼,如临如履。纵横捭阖的扬厉之气,此时已消磨殆尽,暮年的李鸿

孤臣泪

但李鸿章老于世故,深谙官场,对待变法维新,以及太后和皇帝的关系,一定是小心翼翼,如临如履。纵横捭阖的扬厉之气,此时已消磨殆尽,暮年的李鸿章只剩下“廉颇老矣”的感慨,意气消沉了。而贤良寺外,朝堂之上,皇帝和太后的权力之争却愈演愈烈,三十年间两度垂帘,使得太后成为实际上的女主,因此戊戌百日便惨遭失败,六君子菜市口被杀,光绪皇帝被囚瀛台,康有为、梁启超走避日本。

纵然是隔岸观火,也胆战心惊。

到了1899年年底,李鸿章枯坐贤良寺,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他当然心有不甘,一生呼风唤雨,难道在这里终老此生?直到朝廷发布“两广总督”的任命,他才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不想去宫中辞行,慈禧太后却突然拿出一大摞子奏折来,厉声喝道:有人弹劾你,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这样回答:如果主张变法就是康党,臣无话说,臣是康党。

慈禧太后无言以对。

岁暮天寒,雨雪载途,李鸿章上路了。两广总督的任命,让年近八十的李鸿章重又野心勃勃。然而他不知道,不过几个月后,他就会重返贤良寺,而等待他的,是更大的耻辱。

落日照进贤良寺西跨院,将李鸿章的身影拉得很长。

树木已经落尽了叶子,风也开始硬起来了,从这里望去,能看见荷枪实弹的俄国兵,分站在贤良寺大门的两侧。这座刚刚经历了炮火的寺院,一片破败,僧人们早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这是1900年10月11日,七十七岁的李鸿章只身重返贤良寺,准备和各国公使周旋。离京仅仅十个月,触目所见,已是地覆天翻,徘徊在遍地瓦砾之上,李鸿章的心情沮丧极了。

从这一年的开春起,他就有不好的预感。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岁在庚子,先一年在山东起事的义和团,迅速蔓延到直隶一带,对北京造成极大威胁。驻京的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联名致清政府“哀的美敦书”,要求在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全部剿灭,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强行驰入山东、直隶,由他们来剿杀义和团。不久,俄国也加入了对中国的警告,各国军舰聚集于天津大沽口,虎视眈眈;慈禧太后却出于她自身政治利益的考虑,一味纵容和利用义和团的排外情绪,最终酿成了庚子之变。

这个女人,一生发动过三次宫廷政变:辛酉政变,处置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甲申政变,驱逐了以恭亲王为首的全体军机大臣;戊戌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置满朝文武于股掌之上,翻云覆雨,心狠手辣,让天下的男人汗颜。而这一次,她之所以要纵容义和团闹事,是为了废光绪,另立端王载漪之子为帝,而载漪的妻子,是她的内侄女。在端王别有用心的操纵下,义和团开始围攻使馆,焚烧教堂,6月11日,又在永定门外火车站,枪杀了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北京城自此失控,烟火四起。到了6月15日,慈禧太后见局面实在无法控制了,这才命李鸿章火速进京,收拾残局。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