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一个民族的尊严(14)
大河灯魂
1958年,陈敬芝随凤台代表队,到阜阳参加业余文艺会演。中共阜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音,看了他精彩的表演后,明确指示:“凤台县的‘一条线不能埋没,应安排在文化部门工作。”陈敬芝立即关了小店,辞去了县工商联棉布业理事长的职务,真正成了一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但专业文艺工作者没有文化知识可不行,在工作中陈敬芝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随身带有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利用搞群众文艺辅导、排练节目的空闲时间,他就掏出来阅读。半年后,他終于认识了一些字,凑合着能看报纸了。在此基础上,他先后与方庆长、丁怀亮、来斌、王西河等人合作,整理了《送香茶》(1981年再版)、《小货郎》《倩女游春》《庞三春》等戏曲剧本,陆续在本省《乡音》等刊物上发表。
1962年8月5日至8月20日,陈敬芝应安徽省文化局的邀请,参加了在岳西县举办的花鼓灯舞蹈研究班。凤台艺人还有田振起、万方启、李学洪以及省内外的舞蹈界人士,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及艺术院校也派员参加。这次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陈敬芝就自己所知,把风台县花鼓灯的历史沿革、服装化妆、演出形式、演出节目及“兰花”行当的动作、姿态、步法、唱腔歌词等问题,向专家及同行们做了全面的介绍,为提高凤台花鼓灯,在民族舞坛上的知名度,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这次研究活动,也是陈敬芝艺术表演生涯中一次大的转折。从前,他玩花鼓灯可以说全是即兴表演,千百个动作组成无数优美的舞姿。同一个节目,这次这样演,下次可能就与这次不同。玩友互相配合得好,就有好的表演效果,互相配合不协调,演出就不顺手。这样演出时间不固定,艺术上不好反省积累,不利于发展和提高。在研究班上,由于学院(皆是专业舞蹈工作者)解剖式的询问,促使他对自己表演上的一招一式,都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陈敬芝从表演的角度上分析出凤台、怀远、颍上三县花鼓灯风格流派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把“兰花”的表演分成步法、姿态、拐弯、转身、扇花手巾等几大部类,把每个具体动作又根据伴奏,分解出从产生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通过这次研究班,他对花鼓灯歌舞艺术有了理性上的认识,个人的表演技艺也基本稳定下来。有次示范表演,他即兴做了个身体倾斜动作,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友兰、马力学等连声赞美。他们共同把这个动作命名为“倒塔”(也称“斜塔”)。教学中,舞蹈家徐淑瑛指着陈敬芝习惯身段说:“大家来看,陈老师形体上有几道弯哪!”大家就把这一姿态命名为“三道弯”。另外,陈敬芝在步法上的“单磋拔泥步”“绣步”、扇花的“外八字扇”“遮阳扇”“反阳扇”、动作的“鹭鸶拿鱼”“燕子驶水”等,都是在这次研究班教学中命名的。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