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回忆里的卢老师
我的
我所就读的中学在当时算得上县里规模最大的中学,但图书馆的规模却是出奇的小,称之为图书室更为恰当,只是占据了两间平房,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
因为是教工家属,可以有“特权”到学校图书室借书。管图书的是位女教师,姓卢,宁波人,杭州某大学数学系毕业,“文革”时随未婚夫分配到这所中学。从其他教师平日言谈里,知道因为女方家里始终不同意这门婚事,一直纠结着,为此婚后的日子过得很别扭。卢老师皮肤白皙,说一口宁波话,听说上课也那样,普通话里夹着浓重的宁波方言口音。有句俗语,说是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宁波人讲话。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卢老师说的宁波话还是蛮好听的。
每年的寒暑假,卢老师都要回宁波过的。我有一年暑期放假前,照例去借书。卢老师问,你不出门吧?那个年代没旅游,还能上哪儿去!她拿出两把钥匙,说是让我帮个忙,假期里给图书室开窗透透风。泥墙屋子潮湿,书容易霉变的,行不行?我当时一口应允了,这是件求之不得的美差啊,意味着一个长长的假期里,图书室就是属于我的啦!
至少在这个假期里,无须再读那本无聊的《赤脚医生指南》了。图书室上萬册书,总有可读的几本。尤其是贴着封条的书柜里,更是藏着不少“封资修”的禁书。实在是经不住诱惑,我就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刮开封条,顿时像是打开了“阿里巴巴”藏宝洞。古今中外的文史哲著述,一摞一摞捆着叠着,有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海涅等作家的著作。
但是,那些大部头外国名著我却不喜欢读,竖排又是繁体字,没翻几页头就大了。长长的叙述,心理描写,老托尔斯泰真有耐心!我嫌叙事拖沓,于是敬而远之,这脾性影响甚远,直至大学时上外国文学课,读名著也是走马观花,记住个大概情节和主要人物就了事了。当然,高尔基的三部自传属于例外,我读得如痴如醉。另外还迷上了一本《建国十年小说选》,里头有篇陆俊超写的《国际友谊号》,从此领略到了小说的魅力——它是可以这样来设置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让人为之牵挂为之感喟。这本小说以及其中的《国际友谊号》,我多年来一直在寻访,终没有结果。还有峻青的小说,我“粉”得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华东师大一个文学理论进修班学习,主办方邀峻青先生来讲小说创作,记得那一天我很早就赶到教室,抢坐在第一排,听课时一直仰视着,近距离仰视自己少年时代的文学偶像。
那个假期快结束时,放在家中的两本书没有归还——《普希金童话诗》和秦牧的散文集《潮汐和船》。来不及归还的原因是卢老师提前返校了,而这两本书是从封存的“禁书”柜子里偷拿出来的。于是将错就错,将书留了下来。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