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我的父亲,一个农民的忠诚(2)
父亲的忠诚
就在一家人走投无路、前途无望的时候,1949 年,共产党来了,全国解放了。
共产党带来的是个怎么样的好日子啊!斗地主,分田地,分房屋;家家吃饱饭,人人穿暖衣。那日子真如歌里唱的:“嗨啦啦啦嗨啦啦!天空出彩霞啊,地上开红花呀……”那一天,父亲把我堂兄领去交给土改工作队,对他说:“当年我娘老说我们冇大,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新中国来了,共产党让我们吃饱穿暖了,新中国就是娘,共产党就是大!要孝顺娘、孝顺大啊。”
就这话,我堂兄当了十几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父亲这样说,他自己也这样做。父亲认定跟共产党走,对党忠诚,前途有希望,就事事争先进。那几年,他做出许多看似平常实则不平常的事:比如向工作组提出自己不要分房,把地主的房子让给更穷更需要的人;比如把道冠、道袍一应做道士的器物上交工作组,从此金盆洗手;比如每年都给政府纳全村最多的田粮,自己没粮瓜菜……
父亲表现得更积极,他做了两件轰动全村、大义灭亲的事:一是他一堂侄在农业社的养鱼塘里钓鱼,父亲劝阻不听,一气之下把他扔入鱼塘中,结果房族人都骂父亲不认姓族不认亲。二是父亲的另一个堂侄在背后骂农业社,被父亲打了一巴掌。结果他们家人来闹,说他把侄子耳朵打坏了,讹去100 元钱的医药赔偿费(那时的钱,100 元钱能买一间屋)。这事虽说让父亲在族里受气,却让他在外面声名大震。
父亲更受领导器重了。当年莫区书(虹桥区委书记)一家就租住在我家新建的屋里,和父亲很讲得来。农活上的事,总找父亲商量。父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无论犁田耖田耕田,村里数第一。插田更不用说,别人用绳牵,他不用绳牵也插得笔直,一天还能插七分田,虹桥全镇无人可及。农活上的事,父亲当然是活字典。莫区书推广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等等,也让父亲先试验。比如新中国成立前都种间作稻,就是先种早季稻,再在早季稻中间插晚稻。这样稻的间距大,两季稻的产量都不高,一季稻亩产一二百斤。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季一季种的連作稻,产量可翻番。可许多农民不习惯、不接受。莫区书就让父亲队里先种,种好了再号召全区农民代表来参观。农民们从未见过这么密的稻秆、这么粗的稻穗,一下子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连作稻一下子就在虹桥全区推广开了。又比如号召选种、推广水稻新品种,也叫父亲先试验。父亲就经常下田捋谷种,又把这些谷种分门别类地装在玻璃瓶里,贴着标签,到时候分田试种。小时候,我经常帮着做这些事,觉得很神秘。
就这样,父亲成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带头人。经常和县(区)农技站的干部联系,逢年过节,都有区干部、农技站干部来我家拜年、送对联。有一副对联我至今还记得清楚:“任劳任怨,甘为群众当牛马;老实忠诚,愿做党的好儿郎”。那一年,虹桥区评三大英雄,即:少将罗通,老将黄忠,女将穆桂英。父亲被评上“老将黄忠”,他的光荣头像与“少将罗通”“女将穆桂英”一起被画在虹桥镇西横街的一面大墙上。父亲的头像下面写着:老黄忠刘吉如。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