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经典散文:莫高窟的藏经洞(4)

2022-09-22 15:37:36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面对藏经洞,洋人名叫斯坦因,出生在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英国籍,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家。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对藏经洞看管得很紧

面对藏经洞

洋人名叫斯坦因,出生在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英国籍,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家。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对藏经洞看管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

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斯坦因束手无策。后来他了解到道士王圆禄对唐代高僧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篆,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斯坦因最终只用了200两银子,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子向王圆篆购得部分敦煌文献。两次合计,共掠走藏品2万余件,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风尘仆仆地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个星期,最终以600两银子为代价,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都人藏法国国立图书馆。其后,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国考古学家奥尔登堡、美国考古学家华尔纳等人闻风而至,对藏经洞文物进行大量盗运。

对发现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篆,多数论者指责他罪不容赦,好端端的一个文物宝库,竟毁在他的手里,洞里一多半的文物精品被他盗卖一空。但是,王圆篆身为一个无知愚昧又贫穷的道士,实在又承担不起如此大的罪责。在西人斯坦因、伯希和盗运经卷之前,王圆篆曾经屡次将此事报告给当时的敦煌知县汪宗瀚和安肃道台廷栋,结果碰了钉子。知县大人只挑了一部分画像和写经留作私物玩赏或送人,而知府大人看了经卷,竟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字好,轻蔑地说了句:“无足重!”让这些贵重的文物继续尘封洞内。如果说一个偏僻州县的地方官学识浅薄的话,那么号称金石学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应该长着一双慧眼,他把从敦煌得来的几件献品写进了自己的著作,并且也提议过将这些文物运往兰州保存,但是因为官府拿不起几千两白银的运费,此事同样不了了之。

中国古代历来就是以权术而不是以学识取士的,当官的兴趣只在于贪财享受,为了发财是不惜砸了佛像当废铜卖,拆了祖宗牌位当劈柴烧的,国家的财富如果不搬到自己家里从来就不知道珍惜。一大批稀世瑰宝因为无人识货,只好交由王道士处理,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907年,在藏经洞被发现7年之后,一个个外国探险家闻风而至,他们辗转来到荒凉偏僻的敦煌,从王圆篆手里连哄带骗,像买废纸一样将宝贵的文物盗运出国。洋人对遗书的重视最终引起了国人的注意,1909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将他窃得的遗书在北京六国饭店公开展览,这才将藏经洞的发现公之于众。長期无人问津的经卷外国人一说好,立刻惊动了朝廷。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敢情偏远的敦煌还有如此珍贵的文物。于是一纸电令发到敦煌,对洞里剩余的东西进行封锁,严禁外运,适时运往北京。殊不知,此时洞里的文物已去之大半,而接下来长途运输带来的损失较之洋人的盗窃更为严重,遗书在途中几近处于无人看守,任其丢失的状态,大小官吏和看守层层窃取,运到北京时只剩下八千六百多残卷了。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