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辑:狂狷者的悲剧(2)
-1
但他毕竟傲兀得不够彻底,又或者是江湖苦况到了忍受不下去的那一天,终于在景祐元年,三变还是考中了进士。这一年,一直摄政的太后去世了,仁宗既得亲政,遂决定开恩科,不但扩大进士及其他科目的名额,而且还觅遗钿于洛浦,访旧佩于汉皋,录野取遗,特别优待下列几种人:曾考过五次进士,且年龄过了五十的;考其他科目六次以上且年过六十的;参加过殿试未中,已考过三次进士或者五次其他科目的;宋真宗时参加过殿试未中的,都直接给赐进士出身,是为“特奏名”。三变在这一年,成为一名“特奏名”的进士,这时他已过五十岁了。
三变步入仕途后依然坎坷重重。宋制,文官分作选人与京朝官两大层次,选人只相当于今天的科员,京朝官才是真正的干部。京朝官又分京官与朝官,京官是秘书郎以下未常参者,常参者才叫朝官。由选人升京朝官,叫作改官,从京官到朝官,叫作转官。无论是改官还是转官,都要经磨勘制度考核。三变一生未得任朝官,即使是由选人升京官,也殊不顺利。
选人要升京官,若照景祐二年前的制度,其实并不十分艰难。当时只要有两员上级推荐,即得为令,为令无过谴,升职事官,任上又无过谴,遂得改京官,相当于两员举荐人保了被举荐人三任。时有御史王端,奏称此举易滋庸碌之辈幸进,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改为每一任都须有新人推荐,才得升迁,否则就只能在原来的位置待下去。同时,改革后的人事制度还为举荐人增设了更多的限制,愈加精密但也愈加死板。三变任睦州团练推官,到任不到一个月,知州吕蔚就推荐他,马上被侍御史知杂(官名)郭劝参奏一本,说三变到任未及一月,能有什么工作成绩,吕蔚推荐三变,必涉徇私。朝廷得此奏,宣布选人必须要经过考试合格,才得升任,皇帝还亲自下诏:作为选人,必须要考六次才能升为京官,如果中间犯了一些过失,还要再加一考。又规定知杂、御史、观察使以上的官员,每年举荐选人不得超过两名。这样,三变就只能在选人的位置上三任六考,足足做满九年。
仁宗以前,选人改京官的年限规定,执行得并不严格,选人初任,即被上司赏识推荐,所在多有。须知古人七十岁致仕(退休,致是归还的意思),除非少年即擢巍第,否则要经三任六考,人生能有几个九年呢?这种磨勘制度,磨掉的是初入仕途者的锋芒与个性,朝政也会因之死气沉沉,社会也就难得进步。景祐二年吕蔚想推荐三变破格升京官,本来符合朝廷惯例,仁宗皇帝竟专诏不许,并就此严格了选人改京官的制度。仁宗对三变的偏见,不仅让三变沉沦下僚多年,更确立了逆淘汰的遴选人才的机制。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