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堂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摘选 >

生活随笔:每个人都是有故乡的

2022-09-06 09:57:29 来源:忠言堂 作者:admin
导读:此心安处是吾乡,每个人都是有故乡的,每个人的故乡也不尽相同。一个人走出故乡,有的不能经常回去,有的甚至再也没有回去。那么,一遇到与故乡相近的符号,便觉得亲近。 洛阳望

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个人都是有故乡的,每个人的故乡也不尽相同。一个人走出故乡,有的不能经常回去,有的甚至再也没有回去。那么,一遇到与故乡相近的符号,便觉得亲近。

洛阳望春门的街口,有一片瓦的世界。阳光正在瓦上跳跃,蔷薇攀上了窗沿。窗沿也围着瓦,一个女孩儿的娇柔在瓦间闪现。

余舍,名字让人回味,就像两座连在一起的瓦屋,散发着朴素的光。它的芳邻是颇有名气的“瓦库”,二者相辅相成,筑起瓦蓝色的乡音。

我观这余舍,不愧是著名设计师余平所作,转换一下声调,还释放出更多的意味。余:余为本分,余留,年年有余。舍:舍为释放,舍弃,有舍有得。那么,历经人生百味,到余舍来感怀一番,不亚于一次吃斋念佛。

现在,越是四处游走的人,越有一种心理习惯,不求豪华,但求舒适,那种带有民间情调和生活细节的舒适,就像悄然而至的雨,点点人微。余舍就是在洛阳遇见的一片瓦,心间开出的一束花。

余舍放大了乡愁,缩小了童年。顺着砖铺的台阶慢慢向上,亲切自脚底升起,一点点儿唤起久远的记忆。到处都是骨子里的喜欢,老棉布的温软,老松木的沉香,老炕砖的踏实,加之灰与白的色调,花与草的点缀,荡漾着从宏大到细微的优雅与安逸。朴就朴到肌理,拙就拙到極致,单纯就单纯到纤尘不染,清新就清新到苍翠欲滴。这一切,让慵懒与自在陡然泛起,旅途的疲惫与倦怠,在打开门的一瞬,烟消云散。

在余舍,会觉得一切都是有气息的,它能传递你的所想,接纳你的所愿,让你想到洛阳就想到余舍。那种感觉,就如一位挚友,想起时,该去的时候就去了。

于是,有人带着含苞的爱情,来这里开放;有人怀着黄昏的夕阳,来这里安享。

在这里,你能感觉出砖瓦时代与其后时代的相通相融;你能感觉出时间的禅意,空间的诗意。

还真下起了雨,不约而至的雨,轻盈而透亮。窗前的陶罐以及罐里的花草,被它打上了一层釉光。只一会儿,雨下着下着不见了,云里跑出了阳光。这种雨和阳光的逗趣,更给人增添了一份好情绪。

在十三朝古都的格调里,那么多的文人,欣赏着无限江山,也享受着无尽诗情。“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韩愈,谁没有留下过名篇呢?“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在洛阳做过官的欧阳修总是在回忆中感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祖籍洛阳的刘禹锡,不忘借题广而告之。“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司马光也有一段难忘经历,那是政坛失意选择到洛阳编纂《资治通鉴》。白居易则将洛阳视为最爱,干脆住下不走,醉心的感慨时时泛起……

相关阅读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