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探幽(5)
千年科举探幽
历史上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因八股文写得不好,终生不得志。《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一个例子,他直到71岁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
蒲松龄的遭遇是否能说明科举制的不公正呢?
“学而优则仕”刺激了更多人去读书求学。科举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中国人极其推崇文化知识,赞赏勤奋刻苦的品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很多学者认为,由于教育是被牢牢绑在科举战车上的,读书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上,而忽略了其他的知识和能力,导致科举制的弊端越来越大。
专家认为:这恐怕不是科举制本身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进入社会上层的渠道太狭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得天下的读书人都挤在科举考试这条独木桥上。
这种弊端到中国近代表现得尤其突出。
近代学者魏源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他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可是他本人屡次落第,直到52岁才在显示皇恩浩荡的“恩科”中了进士。
晚清状元张謇名留青史,并不是因为他的八股文做得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他适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
科举制也对中国周边的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朝鲜半岛更是不间断地将这一制度延续了900年之久。
当科举制达到顶峰时刻,一位西方传教士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就是利马窦。中国的科举制度令利马窦着迷不已,他说:“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
对于习惯官爵被分封和世袭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种充满了智慧的制度设计。从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就达100多种。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
现在西方行政学的教科书里,谈到公务员制度,都追根溯源承认是中国的发明。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礼仪最大的贡献。
1904年夏天,一个叫刘春霖的年轻人幸运地被慈禧太后钦点为状元。但刘春霖没有想到,他将成为一个时代结束的象征(图11)。
(11)刘春霖
在近代世界文明大潮中,当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后,科举制如同所有旧的传统制度一样,在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批判。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皇帝,请求废除科举。随后,慈禧太后发出上谕,从1906年开始,一律停止乡、会试。
相关阅读
-
地球的力量——大气
科学世界 人类居住的星球之所以与其它星体不一样,是因为地球有一层独特的大气圈的保护。大气给地球带来了季节的变化,使地球变得更加美丽。大气层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的行星——
-
缔造皇城——一个博物馆和一座城市
探索·发现 2005年夏天,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金陵,打算把在这里发现的金代龙凤石椁运回“新首博”。但他们遇到了麻烦,当地村民说什么也不让搬走。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首都
-
宇宙的模样——宇宙大爆炸
探索·发现 狄基没有能够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一起获得诺贝尔奖,这让很多人感到遗憾,但他却并没有停留(图1)。 (1)提出了有关宇宙形状问题的狄基 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
-
劈波斩浪走蛟龙
科技之光 游泳是奥运会上最气韵流畅又喧腾激扬的竞赛项目。蛟龙出水般的爬泳,浪翅翻飞的蝶泳,枕涛卧波的仰泳,“能屈能伸”的蛙泳,在8条蔚蓝色的泳道各展风姿,金牌银牌同样决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