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 川藏线上罗曼蒂克正消亡?(8)
流量时代 川藏线上罗曼蒂克正
真正虔诚的进藏者,并不屑于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去寻求世人的关注,也从不会向流量低头。
据丁一舟的观察,那些徒步直播基本没有什么户外经验,“把帐篷搭在那里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大说特说。”
他坐在客栈—旁,听着几个围坐一圈的主播们夸夸其谈。有时,甚至是脱离实际的吹嘘。有一次,他听到一位骑行的小网红对一位自驾住客夸张地形容“西藏老危险了,狼啊熊啊!”
某个午后,在翻越折多山时,丁一舟遇到一个推车徒步主播,那个主播停在路边对着手机兴奋又夸张地大喊:“家人们,我翻过折多山啦!”丁一舟懒得再多看一眼,直接开车过去了。
丁一舟感慨,他们以前在路上都走“麻木”了,“如果不是特别好看的地方,我们都不发朋友圈,有时候两三天发一次,后来基本上都是一星期半个月发一次。”而现在,点开直播平台某个徒步主播的视频内容,经常都是类似于“哇!有个石头掉下来!”这样夸张的表达。
这些年来,你也许会发现,朋友圈已经不是以前的社交工具,慢慢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表达和炫耀。也很少会像以前,发一条内容会收到百十来个赞。
丁一舟用“孔雀的羽毛”来形容这种机械性的表达和炫耀:把才华当做孔雀的羽毛去展示。
如孔雀的尾羽一般,那些表达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实际用处。极尽地表达与炫耀,有时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正如《南风窗》在直播刚刚兴起时所作的评论:不要失去洞察任何一种看似疯狂的社会风潮的能力。因为所有让人看不懂的群体行为,最终都只是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投射。川藏线上的直播乱象,其实也是整个社会人们内心世界的投射。
对于这种乱象,如果从个人身上去窥探,我们总会带着极大的偏见。哪些人在为流量而走?哪些人是捧场的看客?
现代人在繁忙的生活工作之余,总是需要身体的出走和灵魂的关怀,旅游,正是这种神圣仪式。徒步、西藏,也完全符合人们的猎奇心态。徒步西藏直播的出现,使人们不需付出太多时间和成本就能跟随主播一起完成神圣之旅。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竞争不断加剧,80%的人会渐渐被边缘化,他们无法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和服务中去,同时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又会集中到剩下的20%人手中。为了安慰那些被边缘化的人,方法之一就是生产出“奶头”,让他们沉迷在娱乐消遣之中。
百分之二十的人,娱乐百分之八十的人,“奶头理论”这样解读。
徒步主播是,看客也是。在“奶头”的供养下,又会出现“马太效应”:
相关阅读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