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别拦我 这氧气真是越吸越上头!(4)
你们都别拦我 这氧气真是越吸越上头!
所以,吸氧并不会产生依赖,在高原城市这种医疗条件便利、氧气随手可得的地方,如果身体不适,可以能吸尽吸。但吸氧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是:你带的氧气并不一定够。如果你背着四五罐小氧气瓶去登山,你感到有些头晕,那么吸氧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吸氧的同时,你就该知道,这时候你应该开始准备下撤了。
在珠峰的登顶路上有着不少氧气耗尽的遇难例子,这在318、在40冰川、在雀儿山也是一样的,氧气瓶应该是撤退时的鸣金收兵,而不是你跃向更高海拔的冲锋号。氧气不会产生依赖性,先有氧、再无氧攀登8000米高峰的例子并不少。但这也不意味着想吸就吸,在远离人类社会,远离医疗系统的荒野里,这就是你的生命保障,当你决定开始吸氧的那一刻,就必须做好吸完后的准备。
◎准备出发
对于高原病,我们应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对于5500米以下的海拔,只要有足够的适应时间和条件,大部分人都能够习服,能够进行正常的旅游、工作、学习甚至蹦迪,并不需要太过紧张、恐惧(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加剧高原症状)。但如果时间所迫,需要急进高原,海拔上升过快、身体负荷过大,红血球生成的量不够,导致加快呼吸和心率无法满足对身体对氧气的要求,就会导致高原病。所以从战术上,我们必须要重视它。
◎进入高原前
学习高原医学知识,克服恐惧、焦虑心理,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感冒,呼吸道感染者应该在进入高原前治愈。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深呼吸、有氧运动等,进入高原前后坚持做深呼吸运动能添加肺通气量,增多氧气吸入,加速习服。如果判断高原反应的风险较大,可以考虑药物预防,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乙酰唑胺等有效的高反预防药物。
◎进入高原途中
阶梯性习服,在3000米以下地区,每天的宿营地不超过前一天的600米,在3000~5000米地区,每天的宿营地不超过150~300米。如果每日爬升过大,就会面临高原病的风险,需要做好应对措施,保证能够及时下降、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
◎进入高原后
注意保暖,不宜着凉,应对寒冷会加大身体的耗氧量,加剧高原反应。避免疲劳,不宜做剧烈运动、连续开车。
饮食以高碳水、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的消耗量在缺氧条件下是平时的2~5倍。不要吸烟、喝酒。香烟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气的250~300倍,大量吸烟会明显加重高原反应。酒精会添加耗氧量,散发热量,并引起神经兴奋,在高原上尤其危险。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