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魂魄 美之流年(2)
花之魂魄 美之流年
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不能将物性中的“杂质”去掉,提炼和抽象出拍摄对象的线性关系,作品的庸常性会让观众对作品所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品质感知兴趣降低;而失去情境和深度的抽象表现又常常把画面图案化。从实在主义艺术的观点看,有时观众需要重新看待物品的特质,强化物性,加强触觉,并将它们与画面中的形状相对抗。试想,如果摄影失去了可触摸的感觉,丢失了物性,作品真的图案化了,观众所需要的牡丹花瓣的温润质感消失了,作品的感染力不也相应地也减弱了吗?触觉就是质感,是直接摄影的核心目标之一。难道我们不是又陷入到李格尔所指出的“视觉”与“触觉”的矛盾中去了吗?
最出乎我意料的是,王昆峰又用宝丽来相机即时成像的方式拍摄了一个新的系列—《国色·花咏》,具有特殊的淡彩特点,之后他拍摄了牡丹花儿化粉后的颗粒和灰烬,虽然没有列入系列,但做了最后的收尾。如果说,第二阶段的单个花朵系列突出牡丹花凋零中的坚韧,而这个系列则突出了牡丹走向寂灭中的平静。在花儿朝向寂灭运行的瞬间状态中,我们体验到的是灰烬般的平和,没有哀怨,也没有喜悦,就是平和的承受。不管当初多么璀璨和辉煌,这个阶段萧索中的淡然和坦然,是另一种境界。
至此,总结王昆峰的牡丹摄影之路,他走过了四个阶段,先是用传统方式拍摄传统文化意象中的整株牡丹花和花阵,开掘其绚丽、华贵之美。2017至2019年他走上微距之路,在花朵的微小部位上,做花之骨的物性之析与蕊之髓的诗性之幻。2020、2021年,他在抽象表现和实在主义的矛盾点上,拿出了凋零的系列,最后是《花咏》系列。他的牡丹摄影系列可以构成花儿四季的四重奏,这是用四十年时间,以影像的方式对牡丹花儿生命历程的执着跟踪,也是他用大半生对牡丹花儿庄严的艺术呈现。如果以阿洛伊斯·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来衡量他的摄影之路,我不知道是表现牡丹的艺术自律在指引着他的摄影道路,还是他的摄影意志控制了表现牡丹的形式不断前行。总之,他拍出了牡丹春风摇曳中、秋风萧瑟里和严冬封地上的花之魂魄,美之流年。
我相信,这种被挖掘出来的系列国色之美,一定能以前所未有的生命能量,点亮读者的心。
相关阅读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