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2)
不变的古法 依旧的味道
位于儋州西北的峨蔓古镇,辖113个自然村。其中靠海边的盐丁、灵返、细沙等村落,拥有多处古盐田,被统称之为“盐丁古盐田”,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与相隔几十公里的洋浦古盐田不同的是,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僻静。若不是当地人引路,真的很难找到这些散落着的原汁原味的古盐田和晒盐工艺,独一无二的海边火山熔岩地貌,以及罕见的火山石路石屋和成片的原始红树林。站在成片的火山熔岩延展开的海滩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死火山口、龙门山和高耸在海岸红黄黑相间的岩石断面。
儋州峨蔓龙门山的海南胜景、免费景区龙门激浪。山上怪石嶙峋,入海处有一熔岩生成的巨大瓮门即“南天第一门”。常常巨浪撞击在石门,响彻数十公里,蔚为壮观。
我们乘高铁在白马井站下车,这里去古盐田、市中心区都方便。白马井站前有公交车,但是班次少、沿途站点多行进慢。叫个网约车,一路向北约30公里到峨蔓镇,再向西行驶约3公里到达盐丁村。进入盐丁村便沿着这里又窄又弯的乡间小路,驶入一片低矮的丘陵之中,沿途两侧都是林木,越走越觉得幽深。在接近大海时,路旁出现了大片生长在水中的红树林,古盐田就深藏其中。踏上一条由一些大块黝黑火山玄武岩石铺就的栈道,蜿蜒向前就是把红树林分开、一片又一片、大小不一的古盐田。这条狭窄的玄武岩石栈道叫做盐丁路,据说只在落潮时才会显露出来。我们在海边的滩涂和散落的古盐田中穿行拍摄约半个小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并刮起了阵阵的凉风。向导说,“我们往左一轉就可以看到供奉盐神的神位,就在进入盐田的盐丁路入口,先去祭拜一下。”
盐丁路入口处,一块白色的石板斜倚在几块巨大的玄武岩石间,上面似有雕刻,已模糊难以辨认,细看纹理状似人形。当地晒盐世家出身的李如龙介绍,“这是自古以来当地盐丁供奉的盐神,至今他们每当进入盐田,都向盐神祈祷阳光和海风。”
建于1098 年的儋州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居士全身铜像。
女盐工在紧张地收盐。
海有海神,由海水而收获的盐自然也有盐神。历史的原因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产盐地区敬奉的盐神有别。山东敬奉盐宗夙沙氏,西北地区和天津敬奉盐佬,福建尊陈应功为盐神,四川供奉管仲。在儋州,盐工祭拜的盐神是不确定的,相对包容,相信心有灵犀。
据李如龙介绍,其祖先于宋代迁徙至此,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无尽的海水资源和地质地貌来晒制海盐。如今包围着他家的盐丁古盐田,广布于沿海潮间带,由盐丁、灵返、细沙、小迪四个与村落相伴的古盐田组成,加在一起面积达831亩。李如龙自家的盐田就在这其中,每天他和弟弟李如丰都会来此劳作。顺着他们的指引,我们走进红树林深处的李家古盐田。
相关阅读
-
行走的罗曼蒂克未消亡
徐时雨 带着“问题”上路,是很多行者的状态。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曾说:“他们基本上是‘宗教的一代,只是希望在路的另一侧找到信仰。”20世纪60年代,深受凯鲁亚克
-
“我在浙里”在浙台青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一线之隔 张子甫(中国台湾) 摄 轻艇点水 万家祯(中国台湾) 摄 家 赖衍瑞(中国台湾)摄 夕阳西下 谢慈慧(中国台湾) 摄 樸 林慧瑜(中国台湾) 摄 市井生活の人间烟火 叶嫦娴(中国
-
诗意自然的歌者
李树峰 江山锦绣(黑龙江伊春带岭) 冯凯文 摄 我与冯凯文相识十五六年了。他退休十几年,我还经常能见到他在全国各地拍摄的风光作品陆续发表,虽然不常见面,但看了作品,就知道他一
-
他的下一个“赌注”,是未来
陈雅琴 图被访者提供 “视频点播是一个燃烧巨资的行业,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冒险家的乐园,是大赌大赢的大智慧,而我有这个底气。谨慎思考,跨越风险,创投的经验和创业的经历让我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