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我的文学梦(10)
我的少林梦
他告诉我,去西乡的路很好走,一条宽阔的深南大道直通宝安区,就是有点儿远,大约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二三十公里,对我来说已不是事,离家以来,我的双脚不知走过多长的路,到此时脚底已走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脚背也被拖鞋勒出深深的一道疤痕,久久难平。
一碗锅巴入肚,谢过老乡,我迈开步沿深南大道往宝安方向走。走着走着,我发现,若按路规走,与同行的人照面机会不多,那些从后面赶超我的骑车人,我根本看不清他的面孔,即使是熟人,也极有可能擦肩而过。想到这儿,我立即穿过马路走到对面,开始“逆行”。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迎面来的每一个人,我不敢放过任何一张面孔,能不能“他乡遇故知”,就看这一招儿了。
不知走了多久,我来到福田的一个陡坡上,这时我远远地发现有个中年男子正用力蹬着自行车迎面而来,我一眼认出他是同宗族的一个堂叔,名叫德昌。我激动地迎上去叫了一声“昌叔”。他跨下车,睁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我,问:你怎么来深圳的?我老实说,是偷跑出来的。然后简要说了一下大致的经过。昌叔听了连连咋舌:“你真是好彩,我平时很少出门,明天端午,要过节了,才出来理发的。”昌叔的话提醒了我,今天已是农历五月初四,我离家出走至今,已整整14天了。
昌叔回头指着他来的方向,说:你往前直走,下了坡有个“鹏城建材站”,那就是我开的。你言兄在站里,你去找他,我一会儿就回来。顺着昌叔指的方向,我往前走了几百米,果然见到有几问板房,中间那间房门上方,赫然写着“鹏城建材站”。进了门,看清屋里坐着的人,除了言兄,还有一个叫国真,都是同宗的堂兄。他们见到我,和昌叔一样吃惊。问明来龙去脉,年纪稍长的言兄立即去打了一碗饭和一些剩菜,说你先吃一点儿,饿太久了不能多吃,晚上再吃顿饱的。此时大概是下午4点左右。
吃过饭,言兄带我去冲凉。我不记得已有多少天未洗过澡了,身上的脏和臭,可想而知。言兄拿了一套干净的衣服让我换上,并特意送给我一件红色T恤,是他在香港的父亲买给他的,非常鲜艳。这件衣服此后我穿了很多年,这恩情我将记下一辈子。
当晚的一顿晚餐,让我永世难忘。肥瘦相问的“三层肉”(五花肉)用南乳焖炒,肥腻红艳,香飘四方,入口一咬,澎湃的肉汁溢满口腔,太美了!我想当年苏东坡落难黄州时吃“东坡肉”,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如今什么龙虾、鲍鱼,等等,送入大腹便便的肥肠中,哪还有什么味道?!只有饥饿的肠胃,才能体会到美味佳肴。
第二天端午,建材站的生意异常火爆,从早到晚,木板、圆木供不应求,货如轮转。昌叔当天进账颇丰,乐呵呵地去商场买回一台电视机。当晚有了电视看,全站人开心得像过大年一样。巧的是,当时的香港电视台,正在热播武打片《再向虎山行》:南沧海,北铁山,一岳擎天决世间,共演江湖侠义行。南北武林正道,艺高胆气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看着看着,我又一次热血沸腾。
相关阅读
-
生活随笔:父亲的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把父亲从江西老家接到深圳生活,想尽儿子的一份孝心。但父亲对喧闹的城市总是有些不习惯,再加上方言太重,很难和他人沟通,而我和妻子白天都要上班,根本没办法
-
生活随笔: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房间
燕茈 1 夜半,周围静悄悄的。 小乖每天夜里都要哭醒几次,醒来就坐在床头,对着嫲嫲的房间哭喊:“嫲嫲,阿嫲嫲。”(嫲嫲,是客家方言中对奶奶的称谓)直到嫲嫲过来,喊句:“组惹(
-
生活随笔:那些关于蝉的记忆
廖锦海 对于蝉,我历来不是很厌恶,但也不大喜欢,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清晨,好不容易趁凉快睡个懒觉,栖息窗外柳树上的蝉儿竞争先恐后放声高歌,仿佛一支乐队在演奏高亢激越的曲子,我
-
精选散文:肝胆相照的友谊
和才,字蔚文,纳西族,1917年7月出生在丽江鲁甸乡阿时主村(今新主村),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自东巴神罗创立东巴教以来,第一位在现代学术界里工作而且有优异成绩,得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