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红
八岁红
赵长春
戏是打出来的。小四妮儿就是这样走向舞台,叫响袁店河上下的。戏随河走,她的戏名儿到了南阳,到了老河口,到了武汉三镇。
会说话就会唱戏词,会走路就会踩台步。人们说,小四妮儿天生就是唱戏的料。三岁的那个晚上,母亲抱她去看戏,别的小孩子早拱在母亲的怀里睡了。可小四妮儿直勾勾地盯着舞台看,眼不错珠儿。第二天一早,在院子里咿咿呀呀地,被奶奶拧了耳朵,啐了她一口,“下贱!”母亲不敢来劝,泪汪汪抱住哇哇大哭的她。
小四妮儿还是没有记性,依然唱。只要在袁店河春会上看过的戏,都会唱,甚至于满场“串”:一会儿扮小姐,一会儿扮丫环,一会儿扮将军,一会儿扮老院公……就在袁店河的河滩上,她陪着洗衣的母亲如此表达时,被戏班子的班主发现了。班主本坐在柳树下,正默戏。那个中午,班主很高兴,坚决要将她招进戏班。条件很优厚,不要学费,管吃管住,五年后管保她成为一角儿。名角儿!
可是,奶奶不答应。戏子的名声很不好听。在县上教书的爹也不能做主。母亲就只好抱住她默默地流眼泪。
又一天,戏班子走了,小四妮儿也“丢”了。母亲对奶奶说,就在袁店河边洗衣裳,一转眼,就不知道她跑哪里去了,还以为她先回家了。奶奶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黑了脸,把吸得发红的铜烟袋锅子按在了母亲的额头上,咬着牙,按了好大一会儿。母亲直直地跪着,不敢动。这是祖上的规矩,也叫家法。母亲不说话,也不能流泪,只好在心里高叫着,“小四妮儿,你可要给妈争气,争口气呀!”
小四妮儿是躲在戏班子的衣帽箱里被抬上船的,顺着袁店河走了,赵河,唐河,汉水,长江……一路上学戏,唱念做打,起五更打黄昏,班主说戏,师傅说戏,记不住就打,演不准也打。打到八岁,第一次上场,演哪吒,眼法,手法,步法,唱法,一亮相,就是好;一开嗓,更是好!满堂彩。
八岁红,小四妮儿就有了这个艺名儿。
不过,八岁红的心里头,永远记住自己是袁店河的小四妮儿。十岁那年的春会上,再回到袁店河的小四妮儿,一走台,一张嘴,往台下一轮眼,就看准了一个大妈的目光,而那人也正盯住她!小四妮儿一板一眼地把那场戏唱完,掌声雷动中,回了后台,那人也挤进来了,“我的小四妮儿!”
“妈!”
春会结束,小四妮儿在麦地里向奶奶的坟头磕了三个响头,给陪同的爹妈也磕了头,又上了船。走时,给爹妈留下一百个袁大头,银色很纯。
再后来,爹妈总能收到小四妮儿寄回来的银票,嘱咐他们过好日子的同时,将袁店河上的桥修一下,将赶集的路修一下……又一年的春会后,按照小四妮儿说的,爹从县上回来了,在袁店河边办了一所女校,只招女生,不收学费。
相关阅读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