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故事:“义信和”
刘二先生
年关前,奎县“义信和”货栈一连两宿灯火通明。十几个先生在对账。两人一桌,相对而坐,中间放张八仙桌,账本铺开,一人唱数,一人拨打算盘。报账的声音洪亮,打算盘的手指翻飞,噼啪山响。
刘二先生一人对着两个唱数的,双手打算盘,左右开弓,扒拉完最后一个珠子,双手在空中一扬,紧接着翻转下去,大拇指和食指在算盘的横梁边飞快地掠过去,一下子就将七上八下的算珠归了位,随后伸下懒腰,打了个响亮的哈欠,喧嚣的房间立时静了下来。王掌柜急忙跑过来,摘下挂在墙上的旱獭帽,低声说道:“二先生,困了?赶紧睡觉去,别累坏喽!”刘二先生接过帽子,扣在脑瓜上,点点头。
王掌柜和刘二先生一前一后出了门,跟班的小五紧随其后,三人走进后院一溜青砖瓦房。
“义信和”货栈不但是奎县最大的买卖,临近几个县也数头把交椅。当年民间有句嗑专门说道:松花江、呼兰河,门头最大义信和。义信和的创始人就是王掌柜,大名王振华。他最初就是个货郎,能把买卖做到如此地步,靠的是精打细算,敢想敢干,还有最重要的就是讲义气,重信誉,和气生财。为什么把买卖起名“义信和”,王掌柜说,义字开头,无情无义到头什么都无;信字居中,买卖最紧要所在;和字殿后,到什么时候不能伤了和气。离了这仨字,啥买卖都白搭,有了这仨字,买卖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进屋后,小五麻溜地把炕席扫两下,铺开行李卷。王掌柜对刘二先生说道:“二先生,操劳一年了,这两天又紧着对账,确实辛苦,赶紧躺下,明天还有不少事需要你定夺。”刘二先生对着王掌柜作了一下揖:“谢掌柜的。”说完,弯腰上炕,王掌柜顺势扶了他一把。
刘二先生脱衣躺下,闭上了眼睛。王掌柜走到火炉旁,拎下大铁壶,抓起炉钩子钩开炉盖子,又用炉钩子往里捅了捅,一束火苗忽地蹿起。小五急忙撮起一锨煤压住,又把大铁壶坐上,顷刻,壶里的水就响边儿了。
王掌柜放慢脚步向炕头走去,他要吹灭墙上灯窝里的洋油灯,到了刘二先生头上,他停住了脚步:“二先生,你咋没睡?”
刘二先生吃了一惊,他抬起头:“掌柜的,你没走?我睡不着!”王掌柜声音平稳,但很有力度:“为啥?”
“硌挺!”刘二先生声音也很平稳,但好像没啥力气。
“劳烦二先生起来。”王掌柜声音依旧平稳,边说边转回身,冲着小五一招手,大声说道,“脱鞋,上去找!”
小五麻溜地扒下鞋,跪在劉二先生的褥子上仔细寻找,半天,他回过身:“掌柜的,啥也没有啊!”
王掌柜对着刘二先生一笑:“二先生,你看见了吧,啥也没有,快过年了,被褥新拆的,枕头皮新换的,就连里边的瓤子都是新轧的谷草,你硌挺啥?”
相关阅读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