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异闻:古老的小吃
秘诀
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有道理的。
鲁氏城有一个古老的小吃叫甑糕。说它古老,不用讲它起始的年月,一看这个“甑”字就知道了,因为字典对它的解释都是“古代蒸食的瓦器”。
可鲁氏城甑糕的制作高手却不在城内,而在离城十里的梨园村,也不姓鲁。他姓刘,叫守信,做甑糕是他祖传的手艺。只不过刘守信做甑糕的器具已不是甑了,那玩艺儿早就没有了,他用的是不锈钢桶,上面写有“守信甑糕”四个红漆大字。他每天晚间把甑糕做好,天不明就用小车推进鲁氏城的早餐点儿。
“守信甑糕”就是守信:胶黏香甜,吃起来弹牙,完全保留着传统的风味。好这一口的人,即便吃过了早饭,也要让刘守信用荷叶包一团带回家。同行问他的秘诀是什么?他只笑答两个字:用心。
城里的住户增长太快了,近几年要想吃到“守信甑糕”,那得趁早。迟了,别说吃不着,连“守信甑糕”四个字都看不到。因为他已经回家准备下一天的食材去了。
刘守信因为年龄的关系,渐渐做不动了,思谋着将手艺传给两个儿子,可二儿子敬却瞧不起这小生意。大儿子诚虽然愿意干这个营生,但嫌离城远,耽误工夫,就在鲁氏城饮食一条街的西口租了一间铺面,把制作量也增加了一倍。即使这样,也供不应求。
敬到外面做生意,做啥啥不成,把父亲给的本钱倒腾光了,又回到了梨园村。
父亲就在饮食一条街的东口租了一间铺面,手把手地教他做甑糕。
离东口不远有个大居民区,近水楼台加上有老掌柜坐镇,生意很快红火起来。这却使设在街中间的一家甑糕铺干不下去了,只好改做麻食。
刘老汉见敬的生意稳当了,就回家安心养老去了。老先生离开不久,敬的生意就走了下坡路。他認为是父亲离开的缘故,于是回家请父亲再出山。
刘老汉说:“没有的事儿,我从来没给你哥坐过镇,可他的甑糕照样卖得好。”
敬却嬉皮笑脸地说:“那是因为有您那个甑糕桶作招牌。”
老汉瞪了敬一眼,掏出手机给诚拨打,让他与敬调换甑糕桶。
洛河经过梨园村,向北挤了个湾,把早先在村东种植的一园梨树全都收进了水晶宫,就连梨园边上的水井也淘塌了,形成了一个罗面笸箩大小的水潭儿。这潭水冬暖夏凉,梨园村人一年四季都在这儿淘米、洗衣。
刘老汉把一只直径和高度都在二尺上下的木桶放进水潭儿里。
这是他爷爷从其养父手里接过来的甑糕桶,已经豁豁牙牙不能用了,但他还是每隔一些时日就将木桶扛来,在水潭儿里泡一泡洗一洗。因木桶放置时间一长就会干燥裂缝,再不管的话,就会变成一堆破木板。他不能让祖传的物件毁在自己手里,于是,泡洗木桶成了他近两年的专职业务。
相关阅读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