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李师傅的剃头店
绝技
民国时期,阳湖城吴桥畔有家剃头店铺。剃头店铺很简陋,正冲门悬挂着一面清清亮亮的长方形镜子,镜子前放置着两张一动就发出吱嘎吱嘎声响的木转椅。长方形镜子下是巴掌宽的工具台,工具台上有四把刀。两把是宽刃木把的,刃口很薄,但刀背很厚,是专门剃头发用的;一把是窄刃长条的,刀刃也薄,刀身也轻,是用来刮胡子、修眉毛的;还有一把柳叶刀,看起来比柳叶还细、还薄,两边都有刃,还有刀尖,像把微缩的小剑,那是专门剃鼻毛、剃耳朵毛的。屋角堆積着黑白夹杂的乱发。屋中间对拉着一根铁丝,铁丝上挂着散发着汗味的毛巾。
剃头师傅叫李富贵,他爱笑、爱点头,斯文中透出一股手艺人的敏捷,对跨进店铺来的,不管是认得的还是不认得的,他都一律笑眯眯点头相迎。李师傅的绝技是“操刀”。
这操刀绝技传遍阳湖城,与李师傅那年农历二月初二给驻军朱师长剃了一次头有关。农历二月初二,在名山镇有“龙抬头”的传说和习俗,其中有一个习俗是这天要剃头,叫剃龙头,能去旧长新,一身轻松。
这年农历二月初二,平时生意就好得不得了的李师傅剃头店,今天更是特别地忙。店里靠墙的几张太师椅上座无虚席,门口那一条丈把长的木凳,也被人挤满,都是耐心地等候着要剃头的客人。
李师傅正在给一个客人修面时,只听“咚”的一声,店铺开着的门被人踢了一脚,一个人闯进门来,是个军爷。李师傅认得,是驻军的师长,叫朱候,做过拦路打劫的土匪,后来被军队收编。这种兵痞,再怎么飞扬跋扈,你也得忍着。李师傅赶紧停下手中的活,挂着笑脸问:“长官,您修面还是剃头?”
朱候一摆手:“修面剃头我都要。今日老子高兴,剃好修好,我赏三块大洋。”话音没落,他把三块银圆噼里啪啦丢在了工具台上。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这朱候平日里上街,从来都是白吃白拿,今天这般,有些不大对劲儿。果然,朱候“唰”地从马靴里抽出把寒光闪闪的匕首,嘿嘿一声冷笑:“不过,剃见了血,老子也让他出出血。”朱候说得波澜不惊,众人听了却是心惊肉跳。朱候一脸的凶神恶煞样,几个胆小的客人急忙站起身来,悄悄地溜出店去。
剃头修面,就是最有本事的老师傅,也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李师傅的两个徒弟面面相觑,战战兢兢,愣怔住了。李师傅推开两个瑟瑟发抖的徒弟,笑嘻嘻地说:“军爷,您可别吓我,尿了裤裆,我没裤子换。”
“哈,哈哈哈……”朱候扫帚眉一抖,一脸冰霜地说,“看你笑得出,等会儿别哭都找不到坟头。”
李师傅还是笑着,说:“怎么会呢?笑都来不及,没时间哭。”说着话,一手拿起工具台的那把剃发刀,一手拉过挂在长方形镜子旁的磨刀布,不慌不忙“刺啦刺啦”地磨起刀来。他磨了一把,又磨一把,磨得特别认真,直到刀刃上寒光闪闪才歇手。两把剃刀磨好,李师傅手脚麻利地给朱候套上围裙,满脸堆着笑说:“军爷,请吧。”
相关阅读
-
河中救人
这天一早,赵明强骑着小电摩沿玉河大堤而行,他要去参加一个考试。想着时间还早,就拐到路旁河堤边,找了个空位坐下,想再翻翻书。没想到这时,来了一位姑娘,神色紧张,瞅瞅
-
古今异事:梅婆卖的瓜
梅村满山黄泥地,种瓜,甘甜爽口,人人都夸好吃。泗州人买瓜,喜欢挑梅村瓜。能买到梅婆卖的瓜,更是欢喜得不得了。 梅村人说,梅婆种瓜甜而不腻,沙瓤脆爽,还能治疑难杂症。
-
吴女恨
李谦 长山在萧山东北,山形狭长,林木葱葱。 这一天夜幕笼罩时分,长山上突然冒出火光,正在秋熟时节,天干物燥,火势迅速蔓延,照亮了一方山头。好在立刻有很多人扑上山救火,山下就
-
故事会:一箭双雕
姜福是老爷岭黑风寨的土匪军师,平时喜欢到广味楼打探消息。这天,他像平时一样,坐在广味楼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边喝着茶,一边竖着耳朵探听着各类消息。 广味楼是城里人